{web_name}简报〔2025〕第16期
上海交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百利宫赌场平台: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有组织科研创新,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高层次人才引育水平,切实以深化改革激发动能,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立德树人,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推动“大思政课”内涵式建设。结合党史校史和学科特色打造“强国系列”品牌思政课程,一体推进学科、教材、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地方共建“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构建“大学牵引—区域联动—大中小学贯通”的“大思政课”育人区域协同模式。开展红旗渠精神、红岩精神等进校园活动,邀请新四军老战士及亲属、党史专家等授课,推动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代代传承。
(二)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因材施教,分层分类开展本科生培养“四大计划”,包括面向特殊天赋学生的“伯乐计划”、面向拔尖学生的“致远荣誉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跃升计划”和面向基础薄弱学生的“攀登计划”,实施灵活的本科生自主转专业政策,加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打造产教、科教深度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开设以项目式教学为特色的系列课程,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学科竞赛前沿问题,依托学生创新中心全时段开放“设备图书馆”、3D打印中心等,以项目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高水平科技竞赛,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并将优秀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推进科创与教学良性循环。学生团队研发的“哪吒”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项目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冠军。
二、强化有组织科研,澳门百利宫官网科技自立自强
(一)推进“卡脖子”攻关项目。汇聚船舶海洋、机械、信息等专业力量,组建16支交叉科研团队,设立专项协调百利宫赌场平台,统筹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建设“深海重载作业装备”攻关平台、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推动建设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设立“深蓝计划”创新基金,为前瞻研究、“卡脖子”攻关提供支持。自主研发自航式绞吸挖泥船“天鲸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等“国之利器”,在海洋装备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二)搭建跨学科科研平台。推进李政道研究所、张江高等科研平台建设,围绕重大科研课题“建制化”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科研攻关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具有极限探测能力的专用科学装置群,采用“问题导向+灵活组合”的科研组织形式开展联合攻关,围绕顶尖科学家聚焦的根本性科学问题,集体研讨形成细分方向,组建校内外联合攻关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
(三)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打造使用载体超100万平方米的科创空间,承担创新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体系、技术转移百利宫赌场平台评价机制等7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模式。设立10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基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一公里孵化器”,推进“大零号湾”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入驻科技成果转化企业90余家。
三、强化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一)找准协同共建“发力点”。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学院,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建极地生态保护研究所,开展海洋科技前沿领域研究。与龙头企业共建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培养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加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前沿技术集中攻关。
(二)搭建产教融合“大平台”。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行“企业出题,同题共答”的运行机制,以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联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产出一批具有重大社会经济价值的成果。推进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肿瘤等三类重大疾病转化研究、药物和材料等有效性验证、大型高端医疗装备关键共性技术转化应用研究,60余项创新药物处于临床试验不同阶段,200多项医疗新技术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
(三)拓展校地合作“朋友圈”。结合学科优势和地域特色,共建地方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百利宫赌场平台,建设以高原湖泊治理为特色的云南(大理)研究院、以海洋科学和深海装备为特色的海南研究院、以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为特色的重庆研究院、以现代牧业和绿色能源为特色的内蒙古研究院,着力解决环境治理、农作物种植等实际问题和生产需求,澳门百利宫官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强化师资支撑,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一)深化人才支持机制。建立“思源研究院”,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建立超常规支持机制,提供10年长周期稳定资助,实施宽松评价,不进行年度考核,不设定阶段性研究目标;设立“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交大2030计划”等资助项目,支持引领性、高风险、颠覆性研究,鼓励科研人才勇闯科技“无人区”。
(二)加强人才引进渠道。发挥高校创新引智基地等平台作用,搭建人才引进“直通车”,组建由校长牵头、领域专家支撑的人才引育工作小组,为顶尖人才的识别与引进设立特殊通道;建立“以大师荐大师、以人才荐人才”工作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长聘师资队伍体系和长聘高水平科研队伍体系,提升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三)健全人才发展体系。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分类发展改革,设置教学科研并重、教学、科研、思政课教师等20个不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建立相应的聘任实施办法和分类评价制度,将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作为分类评价的重要内容,增加学术共同体同行评议、实践研究成果考评等评价方式,综合考量学术影响力、贡献度等因素,拓展人才评价维度,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web_name} 中文域名:{web_name}.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